青春是一場遠行,回不去了;青春是一場相逢,忘不掉了;青春是一場傷痛,來不及了。
------《致青春》
遠行
在我的二十三四歲,終于走出象牙塔,逃離枯燥無味的課堂。預備恣意揮灑青春,享受美好年華。遠行剛剛開始,不曾想,這路途中如此之多的孤獨和彷徨。終于,內心深處有了些許恐慌,開始懷念起那些令人頭疼的作業,那一道道復雜難解的數學題,甚至會想再次回到剛進入課堂的時候,在黑板上寫下最初的夢想。
張愛玲所寫《半生緣》中,最后顧曼楨和沈世鈞在十五年重逢之后說的第一句話就是:“世鈞,我們回不去了。”張愛玲筆下的愛情凄美決絕,言語間讓人感受到瞬間的肝腸寸斷,一份多年的等待,到頭來卻是永久的離別。太陽第二天照常升起,有些東西卻再也沒有回來。
踏上青春遠行的那一刻起,就注定會失去,可我依然風華正茂,意氣方遒。追夢,從未停止。我確信,我的二十三四歲要像汪國真說的那樣: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,既然選擇了遠方,便只顧風雨兼程。
相逢
在我的二十三四歲,初次體味相逢。人們說,相逢是首歌,同行是你和我,心兒是年輕的太陽,真誠也活潑。可是漸漸地,身邊的人走走留留,形單影只的我總是會憶起過去嬉笑打鬧的生活。偶爾漫步校園,坐上大巴,重走一回那熟悉的路線,期望與日漸模糊的回憶來一場幸福的邂逅。
某日與大學同學不期相逢,原本稀松平常的吃飯聊天竟也覺得難能可貴,嘴巴忙碌的同時,回憶也不斷翻涌。于是,我們拼命回憶,不然誰會把這份回憶帶走;于是,我們拼命訴說,好像過了今天就沒有再敘的機會。末了,心底總是會涌起些許的酸楚,感慨良多。
二十三四歲的我,似乎還沒有想好怎么唱好這支青春的歌,歌詞是你我,譜曲是生活。聰明的你,希望可以告訴我。
傷痛
在我的二十三四歲,也曾歷經傷痛,體味苦楚。體味青春成長之路的過程總是伴隨著苦澀的記憶。在一個有一個十字路口,我們徘徊、迷茫。正確或者錯誤的決定都意味著對另一種放棄或者妥協。幸福與否,只有自己知道;選擇之后交出的答卷是否令人滿意,也取決于自己。
可是,我們不能停下,因為二十三四歲的時光腳步匆忙。時間是青春的見證者,回憶篆刻金色的年華。就讓傷痛留在過去,重新收拾行囊,背起希望,珍惜剩下的時光。
時光翩躚,我的二十三四歲還沒走遠,歲月撫過臉頰,讓我更明白,一切都會過去,煩惱,憂傷、眼淚、成長......青春卻不會消逝,二十三四歲經歷的所有,將會成為我追夢路上源源不斷的力量。
因為我的二十三四歲。
這一年,我們都二十三四歲。
(市場部:劉菲菲)